印度经济“去中国化”为何以失败告终【走出去智库】

1970-01-01来源:观察者网 0 0
摘要 外媒日前披露,长城汽车的印度投资迟迟未获批准,它在印度的10亿美元投资中的一部分被重新分配到巴西。从2020年至今,印度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去中国化”,试图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

  首先,强力推行“去中国化”,表明印度政府主要奉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他们要发展“印度制造”以代替中国制造,最终目标是实现所谓“自力更生”。虽然印度宣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希望西方国家加大对印投资,但印度并不会取消一贯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不希望西方企业在印度市场占据主要份额。一旦时机成熟,印度也会将西方企业赶出去,印度市场只能是印度人的,这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天然逻辑。

  其次,印度政府希望利用中美矛盾,依靠美西方发展经济,而非融入目前亚洲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它想在美西方帮助下将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向印度转移,取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抉择,也是一个重大的地缘政治抉择。这一抉择至迟在2019年印度拒绝加入RCEP时就已做出,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前莫迪政府代表的印度财阀与西方联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是印度希望通过加入美西方阵营来遏制中国,实现其全球大国梦。

  最后,印度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以莫迪和沙阿为代表的巴尼亚种姓垄断财团的利益。莫迪以发展经济为口号赢得大选,但之后他采取的产业发展政策、国企私有化政策,以及“废钞”政策等都有利于巴尼亚垄断财团,而非中小工商业的发展。中印经贸往来为印度造就一大批中小工商业者和中产阶级,他们的成长很可能会威胁巴尼亚垄断财团的利益。推行经济“去中国化”既可以保护巴尼亚垄断财团的产业免于竞争,还可以运用政治手段为他们攫取中国企业在印度创造的以前没有的市场份额,这突出表现在印度政府封杀中国APP方面。

  莫迪政府推行经济“去中国化”政策并不是纯粹出于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逻辑。因此,虽然印度经济目前面临困难,但它的经济“去中国化”政策恐很难彻底改变。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

责任编辑:杨征帆

下一篇:经济日报:德国制造怕中国制造了吗
推荐热文
  • 验证码: